新闻中心
新闻中心

一、迎接新常态 实现新跨越

 

 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,坚定沉着,统筹施策,引领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,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,质量更好,结构更优。

 

  7.4%,7.5%,7.3%……合理区间,起伏甚微,态势良好,今年前3季度中国经济平稳健康运行,全年经济走势大局已定。

 

  数字背后蕴深意。从定向调控到结构优化,从创新驱动到内需发力,2014年中国经济稳步前行,亮点频现,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新态势,开创出新气象新格局。

 

  2014,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。

 

  纵观全球,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势头并不明朗,世界贸易投资格局变化不定,债务风险没有完全得到解决,区域动荡给世界经济增加诸多变数。

 

  审视国内,产能过剩、劳动力成本上升、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加大……旧矛盾与新问题交织,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。

 

  一季度中国经济遭遇“倒春寒”:增速跌入6个季度的谷底,实体经济成本高企,房地产交易量价齐跌,“三驾马车”拉动乏力……

 

  一时间,各种议论不绝于耳——出台强刺激政策还是加快人民币升值?放缓改革步伐还是推迟转型升级目标?

 

  暮色苍茫看劲松,乱云飞渡仍从容。

 

  4月25日,春意渐浓。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,研究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。

 

 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,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,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要坚持现有政策基调--会议向海内外传递出坚定的信心。

 

 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,审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,保持战略定力,对我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的判断由酝酿逐步趋于成熟。

 

  10多天后,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及新常态:“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,我们要增强信心,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,适应新常态,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。”

 

  7月底,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重申,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,进一步增强信心,适应新常态。

 

  新常态下,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;新常态下,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,第三产业、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,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,居民收入占比上升,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;新常态下,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、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。

 

  ……

 

  这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判断,这是沉着冷静的深刻洞察。

 

  新常态意味着新考量——

 

  世界银行的统计显示,二战后连续25年以上保持7%以上高增长的经济体只有13个。

 

  改革开放30多年间,我国以年均近10%的速度持续增长,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。

 

  “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可以永远保持每年10%的增长速度,即便是中国。”美国《时代》周刊说。

 

  新常态蕴藏着新跨越——

 

  长期以来,作为拉动经济的“火车头”,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,但从“中国制造”迈向“中国创造”,还有相当大的差距。

 

  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,对